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除了認知及口語能力需要加強外,社交(social)及情緒(emotional)技巧都是另一環重要的課題而這些社會情緒的技巧,其實也是能夠透過教學練習,來促進有自特質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家長們時常會抱怨這些孩子不聽從指令亂發脾氣,而實際上,這些孩子經常是出於他們不知道如何在人際互動中,適當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用了不適當的方式來表達與其等到孩子們碰到了這些狀況再來求救,不如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一步一步練習如何面對這些情境,並且要如何來做適當的回應除此之外,自閉症的孩子們在觀察及辨別表情情緒的能力上有時較弱,因此我們也協助孩子們多認識情緒

有些有自閉特質的孩子在學習上較偏向視覺學習,若要讓這類的孩子較快速的理解,利用圖卡等視覺方面的物品會比利用聽覺來的輕鬆例如:要孩子們好好坐在位子上時,利用圖卡表示"坐好"會比用口語斥責他們來的效果佳。除此之外,有些孩子對於"結構"化的學習方式較能接受,所以在教學上如果能夠有結構,對他們來說也會比較容易。所以當我在與有自閉特質的孩子們互動的時候,會準備一些圖卡並且有系統的使用,這樣來幫助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順利進行及學習。

廖珮岐音樂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本故事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可以串連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生命經驗,更可以是提供學習與互動的媒介。

故事使用的範圍廣大,不管是教育體系、醫療體系、心理諮商、甚至企業培訓也都使用著故事進行經驗的描述、暗喻等。

廖珮岐音樂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_Music_Never_Stopped  

The music never stopped 是一部有關音樂治療與腦腫瘤的故事。改編自Dr. Oliver Sacks的書"The Last Hippie" (最後一個嬉痞) 是在講一個男生(Gabriel)得了腦腫瘤, 他的記憶在某個時間點就停止了。 他記不住新的資訊。藉由音樂治療師的幫助,這個男生的爸爸(Henry)找到了和他兒子(Gabriel)互動的方法,那就是男生喜歡的歌曲,從1964年到1980年的搖滾。

廖珮岐音樂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能夠給予不同的感受,對身心障礙的孩子們來說,音樂的啟發及刺激也是別具意義當見到孩子們在音樂治療課,有著陽光般的笑容,我們更確定了音樂對孩子們的重要性。

 芬芬(化名),一個腦性麻痺的孩子,非常喜歡唱歌,留著俏麗的短髮,開著電動輪椅,因為認知能力還不錯,所以在班上也是老師的小幫手;雖然芬芬的口語能力比班上同學好些,但還是無法自由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觸及想法。但只要跟芬芬認真相處過,就會發現,其實芬芬是個非常感性、懂得感恩、也非常惜福的孩子,心中也有很多話想說,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透過音樂治療師的引導,芬芬慢慢地開始試著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治療師問芬芬:如果你再也不能住在現在這個地方(療養院),你會開心還是難過?芬芬一開始笑了笑,沒有回答;當治療師再問:那如果要你離開歡歡媽媽(教保老師化名)還有你的同學,你會開心還是難過?芬芬很迅速地就說:難過,會哭。而基於芬芬這樣的心情,治療師決定跟芬芬一起寫一首歌,把療養院在芬芬心目中的位置及想法寫出來。對芬芬而言,療養院是他的另一個家,寫出來的每字每句,都是她心裡不曾表的的話。芬芬非常開心能夠將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寫成一首歌,並且在聖誕節音樂會上表演,當然,也感動了台下許多觀眾,當然大家佩服她的勇敢及樂觀,除此之外,也看到了芬芬平常沒有表現出來的才華。

廖珮岐音樂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泰是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小學生,小泰有基本的口語能力。他會許多單字,也會重複電視或影片的對白。但是小泰並沒有把這些字彙運用在一般對話和溝通上。在音樂治療評估時,他無法專注。小泰也只對視覺上的東西比較有反應。當治療師給予一個口頭指令時,小泰沒有回應。當治療師拿出圖片並給予指令時,小泰才會跟著治療師的示範完樂器或回答問題。

 

廖珮岐音樂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