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故事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可以串連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生命經驗,更可以是提供學習與互動的媒介。
故事使用的範圍廣大,不管是教育體系、醫療體系、心理諮商、甚至企業培訓也都使用著故事進行經驗的描述、暗喻等。
隨著故事的使用者跨越各種不同職業領域,故事的使用由傳統的口說故事、平面的閱讀,逐漸的推陳出新。有角色扮演的故事屋,可以動手操作的立體書,也有符合科技進度的電子書、有聲書、互動影音APP等。
儘管呈現形式的多元化,但是故事本身所要傳遞的教育功能、學習功能、休閒功能,卻是亙古不變的。
許多家長或是老師們會告訴我,他們知道繪本是一個很好的媒介,但是如何將故事說得引人入勝,甚至是達到教學的目的,總會有一小段落差。
或許是現在的孩子們習慣接受大量聲光和3D、4D立體的視覺/聽覺刺激,不喜歡翻閱平面的故事書,也不喜歡靜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聽故事。也許,科技的進步是我們無法制止的,卻可以由傳統的故事教學教法,作跨專業的結合和創新。
以下提供幾項經驗與原則,相信可以讓傳統教學不同的觀點,提升故事的使用效果和樂趣。
在故事主題選擇方面:
我們依據學生的能力或是教學活動進行主題的選擇,希望可以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所相關,並且選擇有二個以上角色的故事,如此才可以有角色扮演與互動的機會。
在故事內容選擇方面:
故事內容的過濾與選擇,關係著教學目標的設立,建議選擇具備完整故事結構(story structure)的故事,也就是具備主角/人物、背景(時間、地點)、引發事件(人物所遭遇的問題)、動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行動)、感受、結局等6個故事元素。家長或是老師也可以將教學目標和故事結構做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在故事教學法選擇方面:
故事的教學法關係著教學效果的呈現,除了使用口語說故事之外,在故事情境有氣氛轉折、故事結束的地方,可以使用『加強音調音量』、『使用樂器製造緊張/輕鬆氣氛』、『使用沉默停頓的技巧』增加故事的生動度和活潑度。
並且在故事結束後,增加Q&A以及表達感想的互動時間,使課程的結束點停在有互動、以學生為主的時間點上,將會讓學生期待下一次的故事之旅。
範例故事為風車出版社的「路上有隻獅子」,故事中包含:
角色:(師子、兔子、狐狸、小熊、老鼠)
地點:在森林裡
時間:則可以由家長或老師們自由發揮
引發事件:為「師子在路上要吃掉小動物」
行動:「大師子決定去看一下發生什麼事情、並且打破了面具」
結局:就是「小老鼠躲在師子面具後面,立刻被獅子斥責」
感受:「小老鼠下次再也不敢了、大家也原諒頑皮的小老鼠」
在教學法的部分,每一位動物都有代表他們的一種樂器,
n 兔子是輕快的鋼琴和絃
n 狐狸是靈活的鋼琴和絃
n 小熊是咚咚的打鼓聲
n 大師子為”獅子進行曲”的一小段
n 嚇唬動物的假師子則使用低沉也音量大的低音合旋
n 小老鼠就是童謠”小老鼠上登台”
故事氣氛轉折處,會以旋律、音量、停頓等技巧彼此使用。
在故事結束後,每一位學生擁有自己所選擇的人物圖卡,在特定音效和特定人物的搭配下,學生可以”聽聲音、交出圖卡、結束課程”。當然在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會有「哈囉歌」、「再見歌」,建立學生完整的開始與結束概念。
在這樣的跨專業合作過程中,我們看到在音樂的媒介和環境中,學生是輕鬆且主動互動的(儘管對於樂器的興趣大於對老師的興趣),故事因此而活潑了起來,課程目標也因此而順利完成。在跨專業合作的領域中,故事找到了新的定位與活潑度。
By 柯語言治療師